30年前,在中國的城市化起步之初,定州的一個產業隨著城市廢棄物的增多應運而生。這個產業曾是定州市3個鄉鎮,十幾萬人的生計所在。30年后,定州成為河北省直管市,人均GDP超過2.7萬元,這個產業成為了桎梏,束縛著定州高質量發展的步伐。
這就是定州的再生塑料產業,成為考驗當地執政者的一大難題。解決之道:要辯證地看待定州的廢塑料,如果處理不當,廢塑料會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破壞;但如果創新辦法,廢塑料能促進定州環境治理能力和循環經濟水平提升。
工業園區內,改造后的廢舊塑料加工企業安裝了配套治污設施。
群眾參與的密集產業群
沒有任何污染處理設施,小作坊遍地是
新樂市杜固鎮在改革開放之初承接了大量廢舊鞋底回收再造,工廠大大小小總計可達百余家,產業頗具規模,全國知名。“定州市的叮嚀店鎮、周村鎮、高蓬鎮3個鄉鎮毗鄰新樂,老百姓一看再生塑料有利可圖,也跟風做了起來,形成了一個密集產業群。” 定州市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高宏濤說。
從大城市里運來的生活垃圾匯集到這里,當地人們通過分揀—清洗—破碎—融化—造粒這個簡單的環節,把廢塑料制造成產品,再銷往全國各地。2013年以前,周村鎮南辛興村900多戶人家,90%以上從事這一行業,每天有幾十輛大車將全國各地回收的廢舊塑料運進南辛興村。“村里只要有空地,堆的全是塑料。”村民說。
“人均每月收入幾千元,錢就像撿來的一樣。”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百姓從中獲得了生計,但污染也隨之而來。
高宏濤目睹過當地百姓從垃圾堆中分揀出醫療廢物輸液管,也親歷過被垃圾圍堵、無法通行的往事。2013年以前,南辛興村的主干道還沒有實現硬化,路上堆滿了各種廢舊塑料垃圾,只有約1/3的道路可供通行,整個村子幾乎全淹沒在廢舊塑料和垃圾之中。
“沒有任何污染處理設施,小作坊遍地是,焚燒、融化等環節產生的滾滾濃煙時常籠罩整片天空,廢塑料、廢膠皮的刺鼻氣味令人窒息。”高宏濤說:“當時村里全是飛灰,連鳥都飛走了。”
治理思路從“打”到“幫”
小作坊逐漸合并,進入循環經濟產業園
高宏濤目睹了定州市塑料產業的興起,也親歷了塑料產業的轉變。隨著全國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的提升,這些重污染、分散式的家庭作坊將面臨關停取締。“拆除變壓器,逐門逐戶封門,拆除所有設備等等,我們能用的方法都用了,甚至發動了上百名黨政干部職工到當地一人一戶地監督,但最后還是反彈了。”高宏濤說。
這是環境治理的痛點,也是民生的痛點,不能只堵不疏。如果一味地關停取締,靠此為生的百姓將喪失生計;但如果置之不理,任憑環境繼續惡化,最終傷害的還是百姓利益。
為了解決塑料問題,定州市把目光轉向了園區規劃。從“十一五”到“十三五”規劃,包含廢塑料加工在內的循環經濟發展風起云涌,定州市的治理思路也從“打”到了“幫”。2014年,由定州市政府主導的北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在沙河荒地上開始動工,重點發展橡塑回收加工、塑料成品制造等循環經濟產業。
“廠房享受政府補貼,各項手續有園區協助辦理,污染處理設施同環保部門聯網。” 定州市宏鵬塑膠制品有限公司本是當地家庭作坊,2016年搬到園區來。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:“搬入園區后,企業成本雖然有所提升,但我們腰桿硬了,是一個正規的單位。所以合作多了,營收每年有十余萬元。”
整治塑料企業,定州下了大力氣。原來的家庭式小作坊逐漸合并,進入循環經濟產業園。占地5400畝的園區集整個再生塑料生產和研發產業鏈于一體,年產再生資源約200萬噸。截至目前,園區入駐企業400余家,年產值約150億元,帶動周邊近30萬人就業。
除了本地企業,也有大量外地企業慕名而來。“這里的土地政策、生產設施和治污設施都很全,以前各種手續都是自己跑,現在園區有服務平臺,速度快了,不用瞎跑路。”來自雄安新區的利澤塑膠制品廠負責人說。如今記者來到園區,看到廠房整齊干凈,道路縱橫通暢,曾經的“散亂污”企業變了模樣。
企業更愿意入駐了
項目集體把關,第一個門檻就是環保
定州地處太行山東麓,華北平原西緣,在承接京津及雄安新區的產業轉移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但是,承接不等于低端,定州在項目引進和產業布局上,正在向著高質量發展邁進。
在定州市生態環境局的監督與幫扶下,2019年園區所有的再生塑料加工企業進行了提升改造,廢氣處理工藝由原來的噴淋塔一級處理升級為噴淋塔+光氧催化+活性炭三級處理;排氣筒、車間門口安裝VOC報警裝置、環保設備安裝分表記電和視頻監控,車間地面刷地坪漆。
同時,園區正在和國內多所知名高校聯合研發,謀求建立國家級實驗室,把再生塑料產業做深做強,服務于未來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和循環經濟發展。
“提升改造后的廠區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,我們也更愿意入駐了。”河北雄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說:“一開始聽說這是再生塑料基地,我們有些疑慮。但來參觀后,發現園區環境很好,廠房等配套設施完善,很快就決定投資了。”據介紹,這家企業現初步建成一條生產線用于生產輕質墻板,目前投資3000萬元,年產量2000萬平方米,預計全部建成后產量為現在的10倍以上。
改舊迎新,新一批企業的落地也在為園區注入了活力。環保,是園區建成的出發點,也在為園區未來轉型奠定了基礎。
任何項目落地定州,第一個門檻就是環保。在項目引進方面,定州市成立了產業項目領導小組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小組,對所有項目集體把關,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全被拒之門外。
一手抓舊行業改造,一手抓新項目落地,北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在發展中實現了“換血”。看著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,高宏濤感嘆:“曾經的再生塑料業像是定州的一塊傷疤,未來一定是定州亮眼的名片。”
|